异型气膜孔,打孔成功!
试生产开始之前的准备工作持续了将近一周。
其实整个测试虽然工作量很大,但基本都是重复劳动,所以流程本身说起来并不复杂。
异型气膜孔,打孔成功!
这是超短激光器工作时发出的声音。
此时,激光器的加工光源也已经和工件一起,浸没在了盐溶液当中。
在所有人看不到的地方,激光束通过泵浦腔、光阑、输出镜和扩束镜等一系列组件,不断增强、变窄,最终从部分反射镜射出,打在待加工的涡轮叶片表面上。
在10飞秒之后,由于剧烈的逆韧致辐射,金属原子周围的电子开始吸收激光能量,平均动能迅速提高。
随后的90飞秒中,愈发剧烈的电子间碰撞开始对金属原子本身的振动能量产生影响,原本被结合能牢牢“束缚”在一起的分子群开始活跃起来。
最终,在小于1皮秒的时间尺度以内,粒子所拥有的能量突破了将其约束在一起的结合能,如同被投石机所砸中的城墙一般,在一次次微观层面的“爆炸”当中,从材料表面脱落下来……
人类无法通过任何精密设备准确观测到这个过程,但它确实存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