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华文学

繁体版 简体版
青华文学 >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> 第836章 豪华的审稿阵容

第836章 豪华的审稿阵容

豪华的审稿阵容

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怀尔斯突然感觉到有些迫不及待。

这篇论文,他大概率是看不懂的。

所以需要找个专业人士。

虽然所谓专业人士,也不可能马上就看懂。

但至少能确认一下,是不是有明显的疏漏。

佩雷尔曼当然不可能是什么民科,不过,在历史上也确实多次发生过数学家自认为解决了某个重要问题,结果却在很早的地方就被发现出了错误的情况。

尤其是从这篇论文颇为逆天的篇幅来看,恐怕其中会涉及到一些新的理论框架。

一般来说,得益于学术期刊和互联网的极大发展,今天的数学家即便需要从头开始发明轮子,也有足够的机会先把轮子单独拿出来给大家看一看,以免出现“把车造出来了才发现轮子是方的”这种情况。

但眼前的情况显然不一般。

按照怀尔斯的推测,两位作者恐怕已经在证明庞加莱猜想这个方向努力了多年。

而眼前这篇论文,应该是他们所有工作的总和。

至于之前那篇《数学年刊》上的文章……

大概率只是为了让其中叫常浩南的作者不会出现的过于突兀,而随手拿出来发表的罢了。

嗯,一定是这样。

想到这里,怀尔斯一边四下张望,一边向旁边的孔采维奇问道:

“我记得……理查德·汉密尔顿今天也过来了吧?”

刚才打开论文的时候他就注意到,最前面的摘要部分中多次提到了“里奇流”这个概念。

哪怕怀尔斯并不研究拓扑学,但也知道谁是这方面的专家。

“我之前好像在会场另一边见过他。”

孔采维奇回答道。

“走,去找他。”

怀尔斯此时也顾不上亚瑟·杰夫还在台上回答问题,当即捧着笔记本电脑离开座位,拉着孔采维奇从会场中间的过道朝另外一边走过去。

阿拉什对眼前的场面有点发懵,但也只能选择赶紧跟上自己的导师。

好在今天到现场参会的足有上下两层上千号人,所有人的关注点又都在最前面,所以倒也没有几個人注意到,两名堂堂菲尔兹奖得主跟做贼一样,猫着腰在会场中间乱窜……

孔采维奇的记忆力不错。

在他的带领下,三人没用多长时间就找到了坐在会场靠右侧挂到arxiv的同时,总要向某个杂志社投稿的吧?”

一阵沉默。

显然,并没有人能给出回答。

这样一篇论文出现在arxiv上就已经很不正常了,后面再发生点其它更不正常的事情也很正常……

汉密尔顿只好把文档往下翻。

然后,就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。

不是佩雷尔曼,而是常浩南。

大概半年之前,他就在给《数学年刊》审稿的过程中看到过这名作者的文章。

汉密尔顿甚至还能清晰地记得那篇文章的内容。

其中一个结论便是,利用里奇流完成的拓扑手术,可以用来构造几何结构,从而把不规则的流形变化为规则的流形。

那个结论,对于他在学术圈中的地位,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。

而既然上一次常浩南就选择了数学年刊进行投稿,那这一次,哪怕是按照惯性,继续选择数学年刊似乎也应该是很合理的……

汉密尔顿甚至想直接掏出手机,给米凯尔·拉格斯泰特打个电话,询问是否有这么一篇文章投稿。

(请)

豪华的审稿阵容

不过最后还是忍住了。

一方面,毕竟都是学者,还是要矜持一些。

更重要的是,他现在已经看到了这篇论文。

而出版社,无论是哪一家,都显然还没看到。

否则这么大的事情,早就该直接联系所有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了。

这意味着,相比于约翰·摩根、布鲁斯·克莱纳、瓦伦丁·贝纳胡等同行,他已经赢在了起跑线上。

等某个编辑看到,再找人审稿的时候,他作为几何拓扑学路线的代表人物,又比别人更早看到论文。

大概率可以作为审稿团队的主导。

没必要节外生枝。

抱着这样的想法,汉密尔顿重新把注意力放回到电脑屏幕上。

搞学术就是这样,论文作者只需要埋头科研就够了,而审稿人要考虑的-->>事情就多了……

然而,没过多长时间。

汉密尔顿的笑容逐渐僵在了脸上——

尽管在摘要和介绍中多次提到了里奇流,甚至引用了他当年把里奇流引入到拓扑学中的成果,但是……

又不太一样。

“怎么样,汉密尔顿教授?”

看着脸上表情变幻莫测的汉密尔顿,怀尔斯开口问道。

“不对劲……”

汉密尔顿喃喃道。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