佩雷尔曼的到访
这种双赢的事情,更何况话事权还在自己身上,常浩南自然没道理不同意。
不过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。
“孟教授,听你刚才的意思,这两颗卫星应该还没发射,那有没有具体的计划时间?”
常浩南询问道:
“您知道,我这边的任务也比较繁重,不可能一直干等着卫星上天再开始做研究。”
孟震远赶紧摆了摆手,示意不需要等很长时间:
“根据最早的计划,资源二号01星应该在不晚于今年年底前发射,02星应该在不晚于2002年年底前发射。”
“但是去年年底,国家航天局临时调整计划,把两颗卫星分别安排在了今年二月和四月发射,到时候将会跟已经发射的资源一号01星一起,构成一个重访周期大约20小时的遥感卫星体系。”
“不过,具体到我们的研究,只有资源二号01星上面搭载了高光谱探测设备,再加上这颗卫星为了保证成像精度没有设计侧摆功能,所以重访周期还是有差不多一个月。”
常浩南眼前一亮。
如果01星二月份就能发射,那满打满算,
佩雷尔曼的到访
一方面这位哪怕在解决庞加莱猜想之前,也已经算是微分几何领域的大神级人物。
另一方面,虽然常浩南眼下还不准备在纯理论领域投入主要精力,但根据这些年来的经验,系统中理论水平经验和等级的提升,对于所有种类的科研工作都会有巨大的帮助。
现在他的理论水平已经达到了lv3,再想通过完成一般的小项目提升等级,难度非常大。
而与一名顶尖数学家面对面交流,很有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有鉴于此,常浩南干脆亲自前往机场,接上了斯杰克洛夫数学研究所的来访团队。
说实话,如果不是常浩南特地让人找过对方的资料,他恐怕很难一眼认出眼前这个穿着件半旧棉衣、满脸络腮胡须、还有点秃顶的人就是知名数学家格里戈里·佩雷尔曼。
“你好,佩雷尔曼先生。”
常浩南走上前,和对方握了握手。
佩雷尔曼此前在美国访学多年,英语自然是能听懂的。
“看来,你就是常浩南,常教授。”
对方上下打量了常浩南一番,然后继续道:
“从去年11月看到那篇论文开始,我就在想,它的作者会是个什么样的人,今天一见面,发现确实和我想的差不多。”
尽管佩雷尔曼淡泊名利,性格也有些怪异,外表还是一副疯狂科学家的样子。
但这绝不代表他是个孤僻或者刻薄的人。
事实上,他平常表现出的淡漠只是因为很少能遇到跟旗鼓相当的对手而已。
所以,在见到常浩南之后,反而表现的更像是个“正常人”了。
“我们先上车,在路上聊吧。”
常浩南向对方几人示意了一下旁边的中巴车。
佩雷尔曼点点头,但在迈开脚步之前,又看了看车门旁边站着的两名随行人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