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阅兵!
显然,李良新目前的心态是痛并快乐着。
不过重点是快乐。
因此,他的话也在主席台上引发了一阵感同身受的笑声。
掉头发,显然是绝大多数中年男人都在面对的共同难题。
无论贵贱贫富,一视同仁。
“得去找几辆重型拖车头过来。”
车辆方队受阅总教官杨鸿重新举起望远镜,看向远处已经列成一队,正在技术人员指导下往营区内开进的18辆坦克:
“这个型号差不多50吨重,咱们现在手头最大的84式坦克抢修车也只能拖动45吨,万一要是出故障连拖都拖不走,那可就麻烦大了。”
装备可靠性这件事情属于完全的唯物主义,并不像徒步方队的成员一样可以克服一些小毛病,如果趴窝了那就是趴窝了。
而且,哪怕保养维护情况再好,也不可能完全消除故障可能。
因此,每次进行分列式的过程中,在行进车队旁边都会有一系列工程救援车辆和备份装备待命。
虽然除了开国大典上有一辆坦克抛锚以外,后面再没出过类似的问题。
但总归是有备无患。
“能拖动50吨级别的重型抢修车……估计只有工程兵那边会有一些工程设备符合要求。”
另外一名军官思索半晌之后,摸着下巴回答道:
“前些年还没禁止经商的时候,有不少工兵旅在外面接活给人修桥铺路的,虽然这两年不让了,但之前采购的设备应该还在,可以发挥一些余热。”
两个型号的
上阅兵!
“其中一个重点就是杨村那边的基地,所以无论是地勤设备还是人员,都完全能独立保障受阅的苏27和歼11飞机正常运行。”
“不过,跟三架国产歼11一起参阅的歼10还处在原型机状态,甚至目前还在阎良那边执行试飞任务,所以这两架飞机的保障,还需要132厂的同志从蓉城派一部分技术人员过来。”
他刚开口没几句话的功夫,旁边就已经有反应快的开始记笔记了。
阅兵确实很重要,但说到底也只是个临时性质的任务。
备战才是和平时期军队永恒不变的主题。
显然,郑良群能在短短不到三年时间里,从副师长干到军区空军指挥员,除了运气够好以外,也确实有一些自己独到的东西。
……
就在这边阅兵指挥员们正聊起空中编队准备情况的时候。
一千公里外的长春飞行学院。
三架刚刚列装不久的歼教9教练机沿着滑行道依次进入停机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