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关键技术上要有底线思维
“所以……常博士你在这方面已经有计划了?”
徐洋的声音有些干涩,但是她已经顾不上那么多了。
如果对方刚刚提到的想法能够成真,那绝对会引发数值计算应用领域的一次大地震。
“计划还谈不上,只能说有一些初步的思路,距离计划还有点远,需要补齐一些理论和实验的空白才行。”
常浩南摇了摇头,哪怕有系统的帮忙,他也还不至于牛逼到那种程度。
这应该会是一个略显漫长的、循序渐进的过程。
毕竟要是单靠他一个人,或者周围几个人来做实验收集数据,那恐怕到下辈子都优化不出来他想要的东西。
所以比较明智的选择应该是先搞出一个最基础的版本,然后再靠整个行业内的力量提供反馈,一步步进行升级……
好像跟他重生之前某些车企的思路差不多。
新车发布会全是饼,所有功能都得等ota。
咳咳……
总之,尽管在车圈存在一定争议,但这个套路本身是没问题的。
随着软件的功能愈发复杂,想要一步到位地发布一个所谓“完整版”在技术和成本上都逐渐变得不可行,与其强行上一个功能全面但可靠性稀烂的半成品,不如先专精于打磨几个特定的模块,赚到用户和口碑之后再逐渐扩张。
而他只不过是稍微借鉴了一下二十几年后的互联网思维罢了。
“多物理场耦合的数值仿真,在全世界范围内都还是个空白,就我所知,只有少数几个学校内部有一些很简单的工具包,如果能在这方面取得突破的话,绝对是能影响整个行业的大事!”
徐洋两眼放光地看向身边的常浩南。
“这个确实,不过
在关键技术上要有底线思维
其实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解体后的毛子那边。
1990年的时候,毛熊的电子产业大概还能相当于美国85年左右的水平。
但到了2000年,他们还是停留在美国人85年的水平,完全错过了整个90年代的信息产业大爆发(其实更惨,因为连跟随别人标准打下手的机会都没有)。
一样是到了二十多年后,由于被制裁的原因,才重新把产业给拉扯起来,到那个时候已经落后先进水平很多年了。
总之,这其中的辛酸悲苦,1997年的人们是很难体会到的。
而对于重生回来的常浩南而,则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。
半导体他现在确实一点都不懂,那就先从工业软件开始做起。
“如果只从技术角度考虑的话,徐研究员说得倒是没错。”
常浩南用了个比较委婉的说法,毕竟再天才的人也很难超脱时代,有刚刚那种想法也很正常。
徐洋自然也能听出来常浩南跟自己的意见不同,不过考虑到对方的能耐,她只是露出了有些好奇的表情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