官员写这种奏疏,就是想显示一下存在感,免得皇帝把自己忘了。
如果不予理睬,就会渐渐滋生官员天高皇帝远的心思。
虽然全国各地,每天都有大小事情发生,可分派到每个地方,有些地方几年都不会有什么大事,自然得找点由头来写奏疏。
这些奏疏,已经由尚书省六部分类过了,甚至已经提出了意见,倒也没那么麻烦。
李承乾只要认真阅读后批复个已阅,或者附议之类的,就可以发下去执行了。
只有一些存在争议,或者是重大的事情,才会由皇帝来亲自批复。
如果皇帝都拿不定主意,就会找相关的重臣私底下商量。
正所谓小事大会决定,大事小会决定,就是这个道理。
真要每个奏疏都长篇大论的批复,皇帝别说别睡觉,再搞几个分身都不够用。
这跟内阁制在内核上其实差距不大,差的只是职权的问题,朱棣也不是凭空创造的内阁。
只有像朱元璋那种,才会想把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,都抓到自己手里。
宁愿让别的官员吃干饭,都不愿让人家多做点事,脑子多少是有点毛病。
就这样,花了两天时间,李承乾真是不眠不休,把后续送来的也一起处理了。
回东宫睡了一晚上,李承乾在宫女的服侍下穿戴整齐,准备去开三天前说好的大朝会。
头冠戴不上这个问题,李承乾索性就不戴了,反正大家都知道。
要以这个发难的话,就得看他们的嘴炮够不够强了。
真正的大朝会,长安城九品以上官员,都是需要参加的。
地点不是平时开朝会的太极宫两仪殿,而是含元殿,主要就是地方大小的问题。
一般没个五品以上,是没资格发的,只能坐在后面默默的听,默默的记。